找到相关内容399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传教士眼中的中国佛教(下)

      品。他还长期念经拜佛,是著名的九华山(Ki吕u—ho甲ch目)寺庙中一个善会的成员。人们从大老远   到这座寺庙朝山进香,朝圣者到达山下后便要一步一拜地上山。无法前来朝圣的人就托朋友帮他们  ...

    李雪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23079528.html
  • “详考其理,各擅宗涂”——玄奘西行求法的原委

    与非真理之间迷糊摆荡,而不得不倾全力以辨明之,且进而辩护之。   然则玄奘作为一位正法的研求者与宏传者,是否有可能如佛陀及诸离欲圣者一般,体证得“无诤三昧”,在“见欲系着”与“迷糊摆荡”之间求取中道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2235579872.html
  • 《五部遗教》等宁玛派典籍与禅宗

    ,惟遗一鞋,汉地众人因此说(达摩)是圣者."⑨((五部遗教》中这段对达摩的记述,与《续高僧传 菩提达摩传》相比,语焉不详,前后不甚联贯,显见编人此书时文字多有脱漏,但也勾勒出了菩提达摩一生的大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2240979888.html
  • 藏传佛教传记的主体性与空性--伊喜措嘉佛母密传的叙事研究

    -------------   【中文摘要】传记在藏文中称为rNam-thar,字面上的意思为「全然解脱」之意,是「关于佛教圣者、教派传承的始祖、著名僧人、瑜伽士、传承继承者、上师……等的故事。」(...

    刘婉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42380500.html
  • 明《初刻南藏》研究(1)

    梁武帝天监元年(502)译出此经之始末。这篇跋文实属真谛译本所固有者。又   《碛砂藏》髮二(148)《入楞伽经》卷二,首纸第4、5行有“尔时,圣者大慧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诸识几种有生住灭?”一句,...

    何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054680669.html
  • 唯识学的特质

    似彼而转”。无知的凡夫,由于无始来的烦恼习气扰浊了心的缘故,不知所认识的外境,是由内识的变现,误认他为外在的实我实法。“为对遗愚夫,所执实我法,故于识所变,假说我法名”。圣者为欲打破众生的妄执,特在诸识...而住。《成唯识论》按修行证道的程度,将涅槃分为四种,即一切众生都具有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、有余依涅槃、无余依涅槃、无住涅槃。但完全具有这四种涅槃的,也唯有究竟位的佛,不是其他圣者所能完具的。   四、...

    常进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493681506.html
  • 论王阳明心即理说的主要观念

    以下,我们先将他对于凡圣境界的主要论述列举出来,如下:   1. 圣人之所以为圣,只是其心纯乎天理,而无人欲之杂。……所以为圣者,在纯乎天理,而不在才力也。故虽凡人。而肯为学,使此心纯乎天理,则亦可为...

    刘桂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24581605.html
  • 高原雄鹰一慈成加参上师弘法利生侧记

    勤修行 观修无常叹日短 劝君修行要精进   无题   生老病死犹波涛 冲入轮回大苦海 抛开红尘贪嗔痴 入我佛门得自在   咏普巴扎西活佛   普度众生菩提心 巴乃圣者大修行 扎根亚青弘正法 ...

    金连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25181617.html
  • 佛教的经济理念与中国历史上的佛教经济问题之审视

    rdquo;僧人为了长老要布施的心意,为其祝愿,并称赞其心意如实贵的璎珞。又,一贫家子希求生天,有圣者告之,若得此福,可用五百金钱作饮食,供养佛僧。贫子母告之,付师受业之束修尚不够。贫子遂拼命佣力,虔诚感动...

    周齐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51982101.html
  • 学佛回忆录(四)

    ,多取恒河沙数来比较,或譬喻数字之多。因此我们来到恒河也觉得有一分亲切感。况且恒河沙细如面粉,又闪闪发光,朝圣者多爱把恒诃沙带一点回家留着纪念,此行我们每人都在沙滩上挖了一些回家。笔者到新德里时就先用...

    朱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5524382387.html